阿兰·摩尔

《黑暗骑士归来》最初是以迷你系列的形式发行的,一共4个单本。1986年四本全部出版后,即于同年集结成合订本,并请阿兰·摩尔作序。

但阿兰·摩尔后来和DC反目,在出十周年版的时候,这个序言被拿掉了。此后的版本都没有这个序言。这里参照初版,将该序言全文译出,供读者一窥1986年时,摩尔对此书的看法。

好吧,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个阿兰·摩尔是谁啊?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作品你肯定知道:《守望者(Watchmen)》、《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OK,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位大师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吧。

 

据说这个东西叫分割线 – –


蝙蝠侠的印记

近十几年来读过、写过故事的人准会乐意告诉你,英雄们成了问题。他们不再是从前那样了……或者该说,他们还是那样,这才是困难之所在。

我们身处的世界已经变了,而且还在以更快的节奏改变。我们也变了。媒体的覆盖面增加了,信息技术发展了,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对它的运作能理解得更清楚一点,所以对自身以及周遭社会的看法也改变了。因此,我们开始对艺术与文化(它理应反映出我们所处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提出不同的需要,要求新的主题、新的见解、新的戏剧情节。

我们要新的英雄。

从前那些故事中的英雄,尽管仍然具有原来的魅力、力量和魔法,但因为读者变得更加成熟,他们的可信度被永远地剥夺了。借助事后分析和对类人猿行为模式的更深理解,科幻小说家菲利普·约瑟·法默(注1)相当令人信服地证明,年轻的人猿泰山几乎一定会沉溺在和黑猩猩的性体验里,而且不像原作者埃德加·赖斯·巴勒斯强加给他的那样,他肯定对吃人肉毫无抵触心理。随着我们的政治与社会意识持续发展,艾伦·夸特梅因(注2)体现出的不过是又一个白人帝国主义者对土著的剥削;我们也开始看到,007的心理特征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他对女性的彻骨痛恨和蔑视。无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否选择享受上述几位绅士的冒险,而不考虑其社会意义以免破坏乐趣,都无关紧要。事实是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也改变了,假如这样的角色诞生在今天,他们会遭到强烈的质疑与批评。

那么,如果不得不写英雄人物,故事作者要怎样才能让他们的传奇重新跟上时代步伐呢?

在电影和文学领域,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以成熟、聪明的方式得到解决,也许是拜成熟、聪明、有鉴赏能力并能对这样的解决方式加以支持的受众所赐。而在漫画界则不然,因为漫画的起源就是一种面向青少年的媒体,往里插入成人化的主题多半会面对愤怒的咆哮,假如运气不好,还会招致审查的威胁或者被一删了事。然而,我们能在小说和电影里看到反英雄,或者用现代方式演绎的传统英雄等概念,漫画却不得不艰难地继续着原来的步调:老一套的白痴肌肉男,说着老一套的陈词滥调,准备拼个你死我活。这些人物天真幼稚,情节荒唐可笑,以现代眼光看来日益不合时宜、令人难堪,问题也就越发复杂棘手。其他媒体已然觉醒,漫画却还在挣扎,又怎能对昔日的偶像人物重新演绎,吸引日渐离弃它们的读者?显然,只有明白这一困境,并且同样了解英雄、知道是什么驱动着这些英雄的人,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让我想到了弗兰克·米勒,以及《黑暗骑士归来》。

弗兰克·米勒决定把他的风格和情感倾注到蝙蝠侠身上,得出了解决上述困难的办法。就我所见,他的答案既令人钦佩又十分优雅。尤为突出的是,在漫画读者的小圈子之外的公众眼里,米勒所处理的这个角色是漫画英雄荒唐之处的集大成者,但他仍然解决了。不论漫画本身怎样改变,几乎永远烙印在一般大众心中的蝙蝠侠形象,就是亚当·韦斯特(注3)一面口若悬河、面不改色地说着矫揉造作的台词,一面爬着墙(多亏了厉害的特效和横放的摄像机)。让这样一个主题在对超级英雄及其困境未必感兴趣的读者眼中显得可信,可是大功一件。在此不妨对米勒的成就详谈一番。(我希望弗兰克会原谅我称呼他“米勒”。这似乎十分唐突无理,我断断不会当面这样叫他,但不知为何在为书作序的时候,就算跟作者很熟,也得以姓氏相称。)

这个角色的各种细节,都已经事无巨细地铭刻在了漫迷心中。但米勒生动地重新定义了这个角色,而且并未同其神话有丝毫抵触。不错,蝙蝠侠仍是布鲁斯·韦恩,阿尔弗雷德仍是他的管家,戈登仍是警察局长,只是做不久了。仍然有一个名叫罗宾的小助手,还有蝙蝠车,蝙蝠洞和百宝腰带。恶棍的花名册上,小丑、双面人、猫女也都赫然在列。一切全都照旧;只不过又全然不同。

哥谭市,在四五十年代的漫画里到处是巨型打字机和其他巨大模型,像个城市游乐场,但在米勒笔下却变得更加严酷。它是一个黑暗而怀有敌意的城市,正在慢慢衰退,充满了狂暴而反社会的街头帮派,更像我们自己那讨厌的近未来可能出现的那种城市。考虑到我们目前因伯尼·葛兹一案(注4)而对义警这种社会力量的看法,蝙蝠侠本身被媒体视为迹近法西斯的危险狂徒,有关精神病学家却纯粹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为释放小丑这个杀人狂而辩护。本书的世界所具有的价值观,不再像从前的漫画那样用清晰、鲜艳、明快的色彩来表现,而是用更为细腻而含糊的调子,由琳恩·瓦利以高超的色彩和极端的感性而描绘出来。

最直接也最具压倒性的区别,显然在于对蝙蝠侠和面具下的布鲁斯·韦恩两者的塑造。多年以来,他曾被塑造成关心他人的行善者,也曾被描绘成为复仇所驱使的疯子。本书中的这个人物结合了这两种演绎,形成一种更伟大,也更令人信服的人格。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身体语言的每一点差别,都是为了说明这个蝙蝠侠终于成为了他应该成为的东西:他是一个传奇。

神话传说作为《黑暗骑士归来》的潜在主题,不可谓不重要。书中每一页都在对其进行强调。读者熟悉的蝙蝠侠起源场景:一只小蝙蝠振翅飞进一扇开着的窗户,给了沉思的布鲁斯·韦恩灵感,这一幕在米勒笔下变得更加具有宗教色彩,好像天启一样;那只蝙蝠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恶兆般的怪物,犹如刚从最黑暗的欧洲寓言中出现一样。后来蝙蝠侠骑在马背上的一幕,让人浮想联翩:从圆桌骑士精神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登场。它进一步表现出了这种神话般的气质。对超人这个蝙蝠侠的旧相识,米勒也予以了令人惊异的描绘:书中的超人简直就是人间神祗,人们只有从他经过时带起的风和他觉醒时造成的破坏里,才能体会到他的存在。与此同时,他作为美国政府的一名特工,其可疑的立场也让他能够真实地处理一起重大事件,并完美地将传说与二十世纪的现实结合起来。

在《黑暗骑士归来》的意象、主题以及基本的冒险故事之上,米勒还通过引入一种要素,成功地将蝙蝠侠转化成为真正的传奇。所有真正的传奇里,这种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一般漫画所描写的世界里却几乎不存在,那就是时间。

我们最精彩,最古老的传说都承认时间会流逝,人们会衰老和死亡。若是没有最后那支决定罗宾汉葬身之地的流矢,罗宾汉的传说就不完整。假如没有最终的诸神黄昏,北欧神话就会大为减色。如果阿拉莫战役不存在,大卫·克洛科特(注5)的故事也同样不会那样有力。而在漫画里,某个角色出于商业考量,还必须再面向某些读者卖上十年,这一要素也就不见了。人物永远停留在二十多岁的状态,死亡也是临时的,随时可以复活。

在《黑暗骑士归来》里,时间对蝙蝠侠造成了影响,成为让传说终于圆满的顶点。米勒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了不起的人的最终大决战,创造出了一道光辉,希望它能照亮漫画界的其余部分,为我们所有的业内人士面对的问题带来新的希望,或许甚至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新的解决。对于已经迫不及待地买了《黑暗骑士归来》单行本的读者,请相信你们手中的这本书是漫画界为数不多的真正里程碑之一,值得收藏一个更豪华也更耐久的版本。对未曾看过此书的读者而言,你们将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只能表达我的羡慕。你们将要接触到漫画叙事的一个全新层次。一个充满新的乐趣与新的痛苦的新世界。

一个新的英雄。

阿兰·摩尔
北安普顿,1986年

 

注释:

1. 科幻小说家,代表作是《冥河世界》。
2. 《所罗门王的宝藏》系列主角。
3. 60年代蝙蝠侠电视剧的主演。该剧走喜剧路线,颇为夸张。在1989年的蝙蝠侠电影上映前,是最普及的真人版蝙蝠侠,当时一般公众对蝙蝠侠的印象来源于该剧。
4. 伯尼·葛兹案:1984年12月22日,伯纳德·葛兹在搭乘纽约地铁时遭到四名黑人少年抢劫,于是拔枪射击,打伤全部四人,致其中一人瘫痪。他被媒体称为“地铁义警”,于逃逸数日后自首。
5. 大卫·克洛科特:美国拓荒时代英雄,政治家。参与德克萨斯独立战争,在阿拉莫战役中以寡敌众,力战而亡。

黑暗骑士蝙蝠侠

 

以上内容由multivac提供,美漫百科编辑、整理呈现。

推荐

1 回应

  1. 飛鳴说道:

    天啊 寫的真好。那一點時間 讓所有的故事都成為史詩,成為了完整的故事

飛鳴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